Last Day

今天是在HP实习的最后一天,早上早起和老板去了公司附近的Hobee吃早餐。一个多星期没有见他了,见面就聊了聊篮球,旅行,当然重点还是关于以后的职业规划等. 还是和两三周前和我说的差不多,会给我设置一个职位,但是具体的职位如何以及岗位的责任等需要和Frank在继续沟通确认下,让我自己Draft好JD. 虽然之前早就又说过,但是当明确告诉我会给我return offer的时候还是挺开心的,回到办公室开心了好一整子。

在HP的最后一周其实也没有特别认真的干活,因为项目基本已经结束,我也已经present 给领导层过,后续的细碎的事情站用不了太多时间。很多时候我还是会自己在思考以后的发展等。以及由于预期到自己会拿到return offer有时便会考虑第二年的规划。MBA的学习还有最后一年,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利用这最宝贵的一年。一年级的时候其实有些恍恍惚惚,而且确认浪费了很多时间在个人情感问题的纠结上。二年级没有这些方面的困恼,或许可以更专注的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更多的和同学多social下,多认识下那些没有怎么接触的同学,或许还能认真的上基本不错的课,当然也少不了旅行的计划。一下子写的有有些贪心. 不过对二年级还是挺憧憬的,毕竟或许是最后一年留在学校了!而且基本也没有找工作的担忧,应该会生活的更精彩吧!

回到这次实习的经历,总结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老板和团队很重要.  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我非常喜欢我老板以及团队,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他在团队里的号召力和在部门受欢迎程度。关键他人还非常的nice也比较会积极的看待事情,会鼓励人以及放手让人做事情,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会更自在些,如果有想法也更有发挥余地. 所以选择工作,选个好的上司和团队挺重要. 而我以前却不是这么认为,我以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新的环境新的公司去锻炼磨砺,而两次拒绝过之前老板的相邀。虽然这一次还是他顶的我. 当然公司也挺重要,但是相对于公司,我更偏向于选择老板和小团队.

二,努力工作很重要,但是更要聪明的工作. 聪明不是说耍小聪明,而是选择一些能够展现你工作内容而且领导还在意的一些方面. 如果很努力的工作,但是结果不可展示或者很难展示,在一个组织里也很难。平心而论,我觉得自己不是实习生团队里最努力的那个,很多事情其实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做,在10周的时间里其实我可以做的更多,但是我选择了其中某一个小的地方,比如中国渠道的分析做了很多很细致的工作,数据收集,验证以及分析,展示和建议。虽然只有几张slides,但是业务的人应该能够知道后面做了挺多的简单却也辛苦的准备. 而结果是非常的可视化的. 另一点便是你的工作中如果能够融合你个人独特的背景经历和理解而又别人如法取代的价值部分,你就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让别人比较眼前一亮的东西.

三,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如果不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尤其是给领导层看到,你很难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和价值的地方.  这次给领导层谈话的过程中,其实是每个人2-3分钟谈一谈自己的项目,做的什么,以及感受等,当然也可以用PPT. 我便将自己做的最得意的一部分演示和讲解了一番,在领导们的鼓励下,我还严重超时演示了。可是事实证明这些能抓住他们眼球,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那天GM经过办公室还专门回头来和我表扬了几句,隔天又收到Dan的邮件Frank对presentation很满意,然后问我的big life plan要如何,甚至在邮件中直接问我有没有兴趣回来工作神马. 而这一些,我想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我在一个何时的场合展示了一些他们敢兴趣的东西. 而其他我做的东西他们都不知道。

四,融入团队环境. 作为一个国际学生来说,公司很多时候再实习的期间不见得真的是考虑那么多你能做什么的问题。因为两个月时间确实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其实也限制了你能够做的跨度和深度。而更多时候自己要努力展现的是能够融入并适应团队的氛围。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应该还是做的不错。我不能说在工作上的融合度有多少,因为实习期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工作上的互相间的交流和融入,当然是由于我项目的特殊性。很多时候也是我自己主动的请教他们一些问题等. 但是我还是能够很愉快的和他们融合在一起,并且尽量让团队里的更多的人喜欢你,喜欢和你说话和聊天和你共处. 所以其实我也花了挺多时间去和他们交流。刚到的前两三周,我几乎每天都约几个不同的人聊天和请教,电话也好,面谈也罢,虽然很多都是一次性的交流,但是对于刚到团队的新人来说,就当报个到也是未必不好的事情. 我很高兴自己能够这么做. 虽然不见得他们对自己真的会帮上什么忙,但是在一个公司工作就是要更可能多的接触不同的人,主动友好的去与他人建立联系.

总之,这个暑期实习还是挺愉快地! 可以经常打打篮球,健健身,和朋友聚聚,生活的非常健康.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对于自己的规划似乎又更清晰了一些,也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去努力!

今天站在窗口的时候就想,其实有时候感觉自己还是很幸福很受上天的眷顾。很多事情只要自己想了,认真去做了,大多都是可以实现的. 所以还是要敢想,然后勇敢的去做,不问结局!

生活会越来越美好的!Go Monster!

Continue Reading

朋友圈的演变

其实没有做什么细致的研究,只是个人感性的了解, 朋友圈在最初到如今的一些简单的趋势性变化.

– 秀场

其实这个一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每个人几乎都在朋友圈里面各种秀,秀恩爱,秀幸福,秀旅行,秀自拍,秀美食。炫耀显摆和吸引关注是绝大多数人的天性,我也不可避免. 所以朋友圈也慢慢的演变成了每个人各自秀自己的秀场. 起先的时候大家都会互相的点赞,留言互动,久而久之,因为每个人都秀很多,或者几乎每天都在秀,朋友圈里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到时每天看到的各种秀很多,便参与度就降低了。有时候看到了也不怎么进去评论。或许秀的还不错的内容大家参与讨论下。以本人的朋友圈秀的内容也可以感觉到,只有个别内容可以得到几十个赞以及各种留言,绝大多数其实也未必有多少留言. 所以如果没有互动和留言,秀场的意义就降低了很多,变成了自己在朋友圈里的自娱自乐,秀场如果没有了观众,或者观众渐渐退去,或许朋友圈的活跃度秀场的成分也会降低.

– 卖场

起先最开始注意到朋友圈偶然有一两个朋友大量的刷屏代购/卖皮夹皮包等,那会就非常有一种冲动想要解除好友,因为经常几个被刷屏,严重影响朋友圈秀场内容的主场,我还宁可秀场更多点,至少是了解朋友一些。而大量的刷屏卖东西,感觉朋友圈就商业气息太浓厚了。后面貌似就有了微店,个人可以开个微店卖东西,但是还是需要分享在朋友圈里,也就是在朋友圈里争夺秀场的眼球。因为朋友圈的更新内容按时间排序决定了你不得不看到朋友在朋友圈里转发的微店或者购物的信息.  而这样的情况似乎也在变多,至少我认知的朋友圈里的内容有增大的趋势. 希望朋友圈不要演变成了熟人卖场.

– 会场

朋友圈,小组等等便于大家沟通交流的小圈子,也慢慢的开始已不同的方式渗透进一些人,然后开始会发布一些内容/网站,或者试图组织一些活动尝试能够慢慢组建起一直小众的团队,然后慢慢的扩张成一个小组织吧。朋友圈也慢慢的成为组织不同活动的小会场. 真对热衷于阻止和参加活动的人来说是好事,因为组织成沟通成本就降低了许多. 不过对于组内的其他同志来说,就要不断的接受人在群里的讨论。

– 艺场

有才艺的人开始自己写些内容,个人的自媒体平台吧。比如热爱唱歌懂音乐的推荐音乐,喜欢摄影的写点摄影的题材等,也不知道才朋友圈的分享下到底能够扩散到何种程度,才艺者们是否能够坚持的写下去,尤其在没有获得足够的分享和关注的情况下.

– 转场

转发各种内容啦,就像以前微博一样,如果朋友圈开始出现大量的转发内容,而自写内容降低的时候,或许慢慢演变后就变成了后面微博的样子了。不过所幸暂时目前还是没有出现微博那样数量众多的负面新闻方面的趋势。不过一个内容分享平台的演变,最后确实会演变成内容生产者减少,内容传递着变多,最后就是变成一个内容分享平台。人们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的信息,信息变多过载。新平台的出现,人们开始转向新的平台.

微信在熟人社交的领域已经彻底颠覆微博,而且也自建了一个逐渐完善的闭环。但到底能够走多远呢?三年还是五年?

后微信时代,会有什么样的新鲜方式出现,颠覆微信,终结微信呢?

Continue Reading

寻找问题

昨天去参加(听了)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海外分赛的决赛. 12个项目里大多数是与具体的技术相结合的创业项目,比如激光检测空气质量等,其中两个是Social Network相关的,都是陌生人社交的路线。一个是简约,陌生人交友,用户需要上传自己手机摄像头拍的照片,而且不能进行PS. 另一个是24小时阅后即焚的社交应用,不仅仅内容即焚,如果不是双方在交谈后都愿意保持继续的往来,他们的社交关系也会在24小时后中断. 从内容的的阅后即焚延伸到了社交关系的暂时性维持。不过貌似年长辈的评委们并不怎么感冒这个概念和产品,虽然他们的ppt和video做的还挺不错的。

在硅谷的创业热潮下,似乎人人都在想着创业,把自己的想法能够付诸实际. 有时候或者挺多时候我也在思考自己的创业的想法,但是总是会在某个环节卡主,或许我还是没有准备好啊,或者没有找到合适的创业的想法。平时脑子里过滤的想法都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猜想。昨儿有今儿就有堵住了,有些郁闷。因为发现自己之前还比较钟爱和感觉不错的想法,这两天发现有自己都没有想清楚最根本的问题。就是Value Proposition到底在哪里,帮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什么痛点,用户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他有什么incentive和motivation来注册试用,这些功能和特点是不是真的是用户需要的,还是自己美好的设想. 目前有哪些公司/人在做这方面,他们的产品如何,有什么差异化,各自解决了什么问题,还遗留着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他们目前产品的使用情况如何?用户为什么要从他们的产品平台转移到你的产品平台? 你的产品和他们相比有什么绝对的竞争优势么?如果用户不用你的产品,会不会对他有什么影响,还是基本毫无影响?

很多问题我都没有想的过细,或许真的如前辈所言,不要试图找到一个别人没有想过的idea,很难。首先应该尽量去发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之道. 而并非想到一个很棒的idea,然后去逆推寻找市场. 这会艰辛很多,而很多时候未必可靠.

Continue Reading

创业最好的时代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现在是创业最好的时代。作者拿30年前互联网初期对比,那时随便一个商业点子都可以在互联网领域占据机会,如今互联网被慢慢的撑满了,尤其是最近十年的爆发式增长,似乎传统互联网领域的机会越来越显得机会少了。可是这些商业模式在30年前可是无法预料的,30年的发展将一个初生事物变成如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似乎已经而且将更进一步的渗透在生活的每一部分。可是30年后的互联网形态会是如何呢?互联网会如何的更深的渗透在人/物的信息流之中呢?30年后的时候是不是也有会发现自己错失了当时的好时机呢。

如今Internet Of Things, Big Data, Social Network, 无人驾驶汽车,电动汽车,互联网似乎要将所有东西都互通互联起来,构筑一张遍布世界的物联网。身处LA和最近在硅谷,更是感受到了创业的热潮。身边想创业和有创业想法的人也挺多,也有一些已经纷纷开始试水. 有时候会感觉是不是该是大批量的85左右的创业者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了。虽然已经有部分先知先觉者,或者由于机缘,或者资源,或勇气已经开始出现挺多的成功的80后创业者,尤其是也互联网领域的初创企业。最近几年85左右的创业者应该会有集体登上舞台的可能性,就像曾经的创业者们一样,纷纷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段显现。

而这一波的创业热潮会是什么呢?此前的Google,Yahoo 搜索引擎,到Facebook,Twitter,LinkedIn社交热潮,以及最近的Airbnb, Uber,Lyft。下一波集体出现的会是怎样的呢?或许是Internet of Things,也有很多在尝试了,但是已何种形态出现呢?

自己偶尔也有些想法,但是都没有认真的去付诸实施。也没有想清楚到底该如何。有时候不得不承认闭门造车是不现实的,必须要走出去,去经历,去感受,去拓宽视野,了解这个社会,了解生活,了解世界,你才会知道机会再哪里?想出一个“不错“的Idea,然后去找合适的市场往往是本末倒置了。就想之前拜访某Alumni是他说的,很多人都是绞尽脑汁想到一个很不错的Idea,然后开始寻找market,和目标用户,但这个过程就挺痛苦。而如果你是努力的发现了一个市场,一个需求,而去根据这样的需求去实现一个想法,这样会顺畅很多。而且他也提到了,如果这个市场机会没有10B的潜力,就不要轻易的去尝试,要尽可能的寻找有大的市场机会的领域,因为那样才足矣撑起一个产业或者一个大型的公司,投资人也会对其前景看好. 按其而言,一个small app有趣但其实未必要值得尝试,因为一个300M的领域和一个10B的商机都需要你倾尽权利的努力去争取做好. 为何不选择一个更大的和更有想象空间的领域呢.

我应该继续多学习,多了解这个世界方才好.

P.S. 以后是不是应该尝试着写一写比较系统的,做过些研究的文章O(∩_∩)O~.

Continue Reading

美帝一周年

不知不觉竟也是已经一年已过,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怀着兴奋又有些不安的心情飞越太平洋,来到这个几乎每一个人都认为的Dreaming Land,希望给自己的人生有个更大的舞台,让自己的人生在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中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一年过去了,我还是不能肯定的说我是否达到了自己的期望,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不会怀疑或者否定我曾经做的决定. 来美国并不是只为MBA,只为一份工作。更多的也是开拓自己的视野,在一个完全陌生的一直向往的地方近距离的接触感受一下. 如果真能够如愿的给30后的人生定一个明确的方向,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这一年也发生了许多的事情,有喜有忧,不过都是对自己的成长.

如愿找到了Intern,虽然过程有点折腾,但是比起另一兄弟的各种磨难,我已经算是超级幸运的一类了。这周二也已经和Executive Team present过,虽然我present的China Channel Coverage只是我项目里一小部分,但是却是我比较认真的做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一些工作。效果很不错,大老板GM Art昨儿路过办公室的时候看到我,还专门回来和我说了几句,表示周二的presentation非常impressive。哎,天知道我那天刚开始紧张要命,都忘记了同事的名字和TAM了….开头结结巴巴说了,sorry I felt a little nervous…不过后面就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分钟. 昨儿收到老板邮件又表扬了下impressive,想要问我big life plan for career. 想问我想在中国还是美国工作毕业以后。是否有兴趣回中国工作等. 其实我真的木想好这个问题. 我还是非常乐意先在这里待个几年在考虑留还是回的问题. 不过很多时候确实回去再职业发展上会有不错的机会.

对于这个陌生的环境由一开始的新鲜,到阶段性的怀疑,到目前实习期间快乐时光中感觉自己慢慢适应和喜欢这样的环境,朋友也渐多后,有些变得安心。还是希望能够暂时留下来,但是却不是先前的激情澎湃的想要留下来,而更多的是比较平和的心态想要努力留下来。不知道未来如何,但是或许可以有所不同。话说其实这段时间实习是自己挺开心的一段时光,活儿其实也并不是特别多,或者是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实习的工作内容上。很多时候我在上班路上下班路上都是在思索,我到底想要干嘛的问题. 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困扰了我许久许久,到眼下还是不是特别的清晰。老实说,我并没有对未来有太清晰的规划和期许。只是有些朦胧的愿景,但还没有清晰到我可以看清远方,而愿意奋不顾生各种方式去到达那里. 或许依然还会困恼一段时间.

来加州还有一个朦胧的想法是更多的靠近全球最活跃的创业生态圈。虽然浅尝辄止的试探着进行些努力,也间或的蹦出国好几个不同的创业点子,有好几个还是受到挺多人的鼓。也不断的接触创业公司,参加不同的创业相关的活动,去看看人家在干神码. 但是具体实际操作上,我确实没有太花时间去把一个idea实践出来。很多时候你很容易出现一个朦胧的点子,你觉得棒级了,然后左想右想还查各种资料去看是否可行。但是我确实几乎没有完全认真的把一个点子从idea,到分析客户,渠道,价格,市场,竞争,value proposition等一一的去认真分析过。往往还是过了些时候,激情退却,点子就放在了Evernote里了。这其实不是一个良性的过程. 很多时候你就应该想去试一试. 二年级的时候我应该更多的认真想一想这方面的问题. 既然我都恬不知耻的占据着GCBA VP of Entrepreneurial 以及EA Director of Business Creation, 我应该至少做一点什么吧.

最后还是免不了总结下感情问题. 其实心里还是没有(暂时无法?)忘记她,经常上班或者下班路上开车的时候想起她,虽然不至于让自己郁闷不开心,但是偶尔还是会惆怅。或许心里还是挺喜欢她的吧,这有时候真的无法自欺欺人. 这一周最后还是把她微信删了,我不确定自己为何非要如此. 或许她以为我很是绝情吧,做不成情侣就无法做朋友,连微信都删除。可是有时候我想,如果我对自己不这么狠一些,我将会很难或者很慢的忘记她。而对于求而不得的人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切断所有的信息源,久而久之没有她的相关信息的输入与刺激,你也就日渐忘记她的存在了。删掉有时候是因为心中依然欢喜怕是无法忘记. 不过其实我开始有些理解她了,对于并不深爱的人,你确实会经常疏忽,或者疏于联系。有时候间或的想起,你也并没有主动的联系. 可是有时候失恋就像上次有人分享的,并不是失去了一个人,而是连带着失去了因为这份感情的存在而使得自己希望努力,希望成为更好的自己那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与生活热情。我其实非常的赞同。终归,我们还是各走各的路了。连回头望一眼告声别都没有,或许就这样消失在互相的人海之中.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