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硅谷的初创公司都在用什么产品?

本文以Cambly(一家位于美国硅谷的教育科技初创公司)为案例,分享一下我们曾经用过以及目前在使用的一些产品(主要是海外的产品),希望可以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小伙伴起到一定帮助,尤其是希望考虑出海以及在国内做对标B2B Saas产品的创业者。

适用申明:

  • Cambly是YC系的初创公司,文中很多我们采用的产品也都是YC系的初创产品。
  • Cambly在B轮阶段,涉及产品是从初创早期到目前阶段,仅对类似阶段或规模的公司有参考意义,不一定适用于更成熟和晚期的公司阶段;
  • 避免涉及商业机密,分享的产品更多的涉及的业务层面的一些第三方工具, 比如人事/行政/财务,内部沟通和写作,自动化营销/增长/市场/运营,以及小部分设计产品层面;
  • 关于不同产品的褒贬仅先用本人实际使用的个人反馈,不代表公司观点;

人事/行政/财务类

Gusto: https://gusto.com/

Gusto 是一家针对中小企业的薪资福利管理平台,用于员工的薪资管理和自动发薪,同时也涵盖基本的人事功能,比如组织架构, 假期(年假/病假等),也可以管理和发放员工福利,比如医疗保险,牙医保险,和视力保险,401(K), 通勤福利等。比较不错的是,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等级的保险,不同的保险等级公司和员工个人承担的比例各自不同。

Human Interest: https://humaninterest.com/

401K是美国雇主提供给员工的退休金计划,随着每次薪资发放给员工的401K账号,公司会匹配薪资的一定的比例以及员工也可以选择薪资的多少比用于缴纳退休金账号,不过每年有缴纳的上线。Human Interest就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员工的401(K)管理工具。Gusto目前也支持Human Interest。在Human Interest你可以随时查看和更改自己缴纳的比例,也可以随时查看401(K)账号的累计收益和年化收益;

Modern Health https://www.modernhealth.com/

国外还是挺在意身心健康的,因此很多公司都会给员工购买身心健康类的服务和产品,尤其是疫情之后,几乎稍微关注员工健康状态的公司都会购买类似的服务,我们用的是Modern Health。也可能我不需要或者从来没关注过自己的需求,反正我是一直没有使用过。

Deel https://www.deel.com/

Deel是最近快速崛起的远程办公SaaS人事服务,帮助解决公司在全球招募员工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员工入职, 薪资支付和合规化等服务。我们在早期并没有使用类似的服务,直到2021/2022年在个别没有本地公司实体的市场开始使用Deel。不过看网站价格,如果是合约工成本还OK,但是全职人员的费用似乎使用成本也并不低。不过如果是开始进入完全陌生的国家和市场,或许这样的工具和平台确实可以解决部分问题。

Checkr https://checkr.com/

Checkr是一个背调平台,可以帮助雇主做员工的背景调查,包括教育背景,犯罪记录,驾驶纪录,毒品和健康记录以及过往雇佣记录等。我们早期招募的时候用过一阵子,不过后面不知道是否有继续使用;

国内也有类似的平台,我们在国内招募全职员工的时候,也会采用类似的服务做员工背景调查。

Brex https://www.brex.com/

Brex是企业支付管理平台,我们目前是用的主要是Brex的企业员工信用卡,包含实体信用卡(线上和现在消费)和虚拟信用卡(线上消费)。企业可以给不同员工发放员工信用卡,并设置使用规则(支付场景和消费类型,比如进限于餐饮),并设置每日或者每月的消费额度,也可以要求员工在超过一定支付额度的时候需要上传相应的支付凭证; 可是比较好的管理和把控员工的因公支出,也和几乎主流的财务软件都做了无缝集成;

当时使用的场景是在2019年11月的时候,我们将全球的员工第一次召集到旧金山开会,需要让员工可以有支付方式来解决打车和就餐等消费。目前政策是仅限于给高级管理成员以及部分需要频繁出差或者需要代支付的成员,而不是全员需要员工信用卡。比较重要和金额较大的支付还是希望有一个企业支付的流程;

Zip: https://ziphq.com/

Zip是专注于做费用管控SaaS工具,我们2022年六七月才开始正式使用,主要用于对外的支付,如供应商和合作商等。在此之前我们使用的是一个叫Tipalti的费用管控工具,用于支付给全球各地的各类费用,包括达人营销的费用或者当地团队的一些营销费用;Zip对各财务系统的整合与合规化更符合我们的要求,以及审批流程,角色定义等自定义功能上远比Tipalti灵活,因此我们迁移到了Zip(当然Zip也是YC系的创业公司也是很大的一个原因)。目前用的感觉更像一个高级版的钉钉审批和支付流程,但产品的UI,对接的支付系统对币种的支持以及合规性上的考虑或许使得其在海外有不错的前景。目前B轮融资$43M,估计确高达$1.2B。相对于我们Cambly B轮差不多的融资额对应的估值,偶尔还真是项目SaaS公司的高估值。

Expensify https://www.expensify.com/

Expensify也是我们最近2022年8月才切换的费控SaaS工具,主要用于员工的报销类型的费用,更多的是针对内部报销费用;在此之前的将近10年,我们都是用的一个报销工具Abacus。Again,Expensify在审批流程,财务系统对接以及合规性方面都会比Abacus更合规,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应对以后可能出现的审计要求等;

自从我们财务团队的逐步搭建和成熟,我们使用的产品和工具也更趋于成熟和完善。

Lever https://www.lever.co/

Lever是我们使用的招聘和人才管理工具,是在一些我们内部是用的工具里面,我还是非常喜欢的一个工具,关于招聘各方面的功能都非常齐全,使用也很顺手。在此之前我们非常短暂的用过一个Brezzly HR的小工具,相比于Lever功能就显的过于简单些。

Carta https://carta.com/

Carta是我们使用的一个期权管理平台,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平台。员工的期权发放和管理都是通过Carta发放,员工可以看到自己的期权的详细信息,公司也可以设置权限是否将期权总数和每一轮的估值等信息开放给员工。如果员工希望希望提前行权,也可以直接在Carta平台发起,也会帮助模拟计算提前需要支付的成本以及交纳的税等;Carta平台除了可以给美国工作身份的人可以发放期权外,也可以给美国境外的其他员工身份发放期权;

用一个成熟的平台管理期权和给员工发放期权,或许可以让原本有些虚无缥缈的期权有一定的透明度以及感觉更加靠谱一丢丢。

HelloSign https://www.hellosign.com/

HelloSign是我们使用的电子签约工具,其实我们也使用过Pandadoc等,目前中国团队在海外合约的时候还在使用EverSign。电子签约在美国还是比较成熟的应用场景,毕竟原本你也几乎很少使用国内公章这种。国内我们也提倡无纸化办公,同时使用了电子签约工具法大大和e签宝。

Continue Reading

创业公司之灵魂拷问:你的用户值多少钱?LTV

– 本文根据难易程度和繁简程度简单介绍三种计算LTV的方式,简易模型,升级模型和加强模型;

– 介绍一下优秀的LTV模型的几个特性;

– 适用公司形式:采用类似按照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等向用户收取费用的公司;

– 文中所采用数据皆为模拟数据,非实际数据,仅供分析参考;

几乎每个创业公司都会关心用户生命周期价值(Custome Life Time Value: CLV or LTV), 包括一直烧钱,想和用户烧出爱情的公司。

LTV之所以如此获得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大家从LTV里看到了“LV”,更多的其实可以用来权衡公司营销部门不同渠道可以承受多少的获客成本(Customer Acquistiion Cost:CAC),让售后服务部门也认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减少用户流失就相当于给公司在赚钱。


尤其当一个公司规模还很小的时候,所有的人员都应该深刻理解LTV和CAC等对公司的意义,以及能够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工作中去。在介绍具体的几个LTV计算模型之前,个人觉得一个值得信赖的LTV应该包含如下几个特点:

优秀LTV的四大特性

LTV应该是动态预测的
一个优秀的LTV不是静态的,他应该是动态预测的,能够快速反应最新用户的价值变化情况的,这样可以让公司从LTV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及时的了解业务发展的健康程度。

LTV应该基于可靠数据
一个可信赖的LTV一定是基于足够的历史数据的模拟来预测的,没有历史数据支撑的LTV都是耍流氓式分析。一个看重数据分析的公司必然会从公司运营开始就尽可能的搜集和存储一切必要的用于理解用户和自身商业情况的数据。

LTV应该可细化颗粒度
比如我们公司 Cambly,由于我们的用户遍布全球,而且:

  • 每个国家和市场的定价和折扣策略有些差异
  • 不同国家的主要获客方式和渠道也有所差异
  • 不同市场用户习惯不一样,用户对购买套餐的使用率不一样
  • 不同市场学习习惯不一样,购买的用户套餐比例机构不一样
  • 即使同一个学习套餐,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折扣/利用率也不一样

LTV应该有合理时间
理论上来说,LTV不应该设置一个时间期限,每个用户使用多久就应该计算多久。如果在一个用户成为付费用户的时候,就能够精准预测该用户会留存多久,从而获得相应的LTV,那是最完美不过。实际情况下,很难预估用户何时会流失,用户会在平台停留多久。一个比较好的方式是采用一个时间范围,能够囊括大多数(比如80%,85%或者90%)用户的生命周期。本文中的所有模型都采用最长18个月作为用户生命周期的长度标准,计算一个用户18个月内的利润贡献和其他参数变化。

根据难易和繁简程度,我们可以采用三种模型来预估一个特定用户的LTV:

一:简易版LTV模型


LTV = cash flow lag estimator * total spend * estimated margin

LTV= 现金流延迟系数*总花费*预估利润率

分析案例一:一个中国用户在Cambly平台上花费1,000美元购买了12个月的年度套餐,第二天我们就希望能够预测这个用户总共将给Cambly带来多少价值?总费用:这个很直观,用户本次在Cambly花费了1,000美元。


预估利润率:这是我们预期的从这个用户身上获得的利润率,一个好的参考指标是过去3个月(或者5/6/8月, 看实际情况)所有同类型12个月套餐用户的平均利润率是多少,比如说基于过去3个月的历史数据,我们假定利润率是15%。


现金流延迟系数:这个会复杂一点,不过仔细看应该也能够理解。因为我们模型推演是基于用户生命周期是18个月的,而用户目前只是购买了12个月的套餐,我们如何预估他在购买后未来18个月的花费呢?有些用户可能中途退费,有些可能变更套餐,有些可能到期续费同样套餐或者更改成1月或者3月的套餐。


一个思路是,我们同样可以统计所有购买同类型12个月年度套餐的所有用户,他们从购买日起后18个月花费是多少?然后得出第一次购买12个月的花费是这些用户此后在Cambly上总花销的占比是多少?比如我们根据历史数据统计获得此类用户第一次购买的花销比例是他们总花费比例的85%,所以这个现金流延迟系数就是1/0.85=1.176


因此本案例的情况就是LTV=1.176*$1,000*15%=$176.4. 即这个12个月套餐用户的预期LTV为176.4美元。


用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当月所有的用户(1/3/6/12月)的LTV进行预估,然后加权平均之后可以预估在当月的用户总体用户的平均预期LTV是多少,以及不同类型(1/3/6/12月)的LTV是多少。

二:升级版LTV模型


LTV =(old revenue – old costs) + (cash flow lag estimator * last purchase amount * estimated margin)LTV=(过去收入-过去成本)+ (现金流延迟系数*总花费*预估利润率)

分析案例二:一个中国用户本月在Cambly平台上花费1,000美元购买了12个月的年度套餐,然后查看历史,发现这个用户去年的时候曾经花费200美元购买过3个月的套餐,第二天我们希望能够预测这个用户总共将给Cambly带来多少价值?

简易版LTV模型的计算方式,我们对用户的最近这笔花销为基准基于同类产品的数据来预测该用户从本次购买之后会带来多少收益。但实际情况下,用户可能几个月前甚至一年前就已经购买过产品,而且过去可能买的是不同的套餐,比如1个月或者3个月。


对于用户过去的购买和使用,我们是可以相对精准的测算相应的利润的,因为我们知道过去用户支付了多少金额,以及提供对应服务的成本是多少。因此升级版LTV不会把用户的所有花销一视同仁,而是将用户的LTV分为过去实际产生的利润+当月购买套餐对应的预期利润。


假设其他条件和简易版LTV模型一致,而去年的收入是200美元,而从历史实际数据我们也计算出提供对应3个月服务的成本为150美元,因此过去的毛利润为50美元。

因此LTV=(200-150)+ 1.1765*1000*15%= 226.475美元

用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针对在相同月份注册的所有转化用户进行计算他们各自的LTV,并计算平均值。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

  • 本模型用户注册月份作为统计的标准,是为了更好的呼应对应月份的预期获客成本(CAC),从而可以在同一时间维度对比LTV/CAC的关系。
  • 针对不同的套餐(1/3/6/12)月份,我们基于足够的历史数据给与不同的现金流延迟系数来推算。
  • 升级版LTV模型与简易版LTV模型的主要区别是:我们将预测部分只限定于当下活跃的套餐,而对于过去已经购买和使用的套餐,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实际数据可以计算出实际利润或者损失。

三,加强版LTV模型


LTV =(old revenue – old costs)+ cashflow lag estimator * (current plan revenue to date – current plan costs to date)+ cashflow lag estimator * (future accrued revenue –  potential remaining minutes cost * estimated utilization)

LTV=(过去收入-过去成本)+ 现金流延迟系数*(本套餐已确认收入-本套餐已产生成本)+现金流延迟系数*(预期确认收入-潜在剩余课时数总成本*预期套餐利用率)

分析案例三:一个中国用户本月在Cambly平台上花费1,000美元购买了12个月的年度套餐,然后查看历史,发现这个用户去去年的时候曾经花费200美元购买过3个月的套餐,1个月之后我们希望能够预测这个用户总共将给Cambly带来多少价值?

升级版LTV模型虽然对于过去实际已经发生的费用和目前活跃套餐利润预测进行了拆分,从而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但是对于用户现有套餐利润预测部分依然还是有所缺陷,比如模型将本次购买的12个月总金额占据未来18个月总花销的比例采用现金流延迟系数的方式,将一个用户12个月的行为数据平均化和实际情况会有较大的出入。比如有些用户可能前1个月用的比较勤快后面比较松散等,因此如果能够进一步将12个月套餐状态进行拆分,分为该套餐已经使用部分+该套餐剩余部分,将进一步提高LTV模型的准确性,因为对于本次套餐已经使用部分,我们也是可以相对准确的计算已经实现的利润部分,而仅需对未使用部分进行预测即可。

对于将12个月的花销部分继续拆分为已使用发生和未使用发生部分,应该比较好理解。对于本次购买套餐的已经实际上课和使用部分,实际的成本也已经发生,比较容易计算以及产生的利润。而对于用户账户中还剩余的时间,即我们未来需要交付的潜在上课时间,我们需要为潜在的这些课时支付成本,而这些成本的高低也取决于套餐的预期利用率。

由于用户已经使用了一个月,因此我们本次套餐的确认收入(current plan revenue to date)为1000/12=83美元,然后提供这些课时的总体成本(current plan costs to date)为70美元。而未来可确认收入1,000-83=917美元。假设如果用户100%使用完对应套餐剩余课时的成本为900美元(这个数据因为套餐对应课时数不同而会有所差异),而套餐的预期使用率为80%。假设预期的套餐使用率基于历史上中国所有购买该套餐用户的平均使用率作为参考指标。


LTV =(200 -150) + 1.1765 * (83 – 70)  + 1.1765* (917 –  900*80%)=297美元

用同样方式,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套餐的用户进行计算评估

  • 不同套餐的现金流延迟系数是不同的,1/3/6/12个月分别统计获得;
  • 不同套餐的潜在课时剩余总成本不同,而且预期套餐利用率也不同;
  • 套餐的利用率是基于历史上所有同类型的的平均套餐利用率;

终极版LTV模型


加强版LTV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非常好的预测了不同类型的用户的LTV,用同样的方式,如果我们将模型中的各类数据更加精准对应不同的渠道来源的用户,比如朋友推荐,KOL推荐,信息流广告以及其他的获客渠道,不同渠道的用户的付费意愿,购买行为以及现金流延迟系数和套餐使用率可能都会有所差异。如果不同渠道的各类参数差异较大,或许根据不同渠道的对应参数来优化LTV模型,可以更精准的了解不同渠道的用户LTV,从而判断不同营销渠道可以各自承受多少的获客成本CAC。LTV高的渠道,可以花费更高的CAC去获取用户,而LTV较低的渠道则应更严苛的控制CAC。


LTV和CAC是所有创业公司和营销人员都应该深刻理解和掌握的概念,不管你在何种行业,如果你能够相对深刻的理解公司的LTV和CAC的计算方式和背后的逻辑,或许你也会对业务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对于公司的一些决策和政策调整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这也是为什么绝大部分创业公司都特别喜欢数据分析能力好的成员。数据分析也不应该仅仅是公司的数据科学家的责任,公司的任何团队成员都应该充分学会用数据洞察来指导和优化自己的工作。

Continue Reading

创业陷阱:警惕“邮箱验证”功能成非法机构的营销工具

你是否收到过让你验证邮箱的邮件,可是你明明没有注册过该网站?

或者收到短信验证,可是你也没有注册过该服务?

或许你会认为是这个服务或者网站发送了垃圾邮件或者消息给你,其实或许其实这些网站也是受害者,真正的始作俑者正在暗处暗暗得意呢。

如今,你在移动应用或者网站注册一个账号,网站发送一份验证邮件或者短信让你确认身份,或许已经是最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殊不知,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个操作,却也是非常容易成为非法机构的营销工具。

在2019年的双十一活动期间,我们的邮件服务器就被不明机构当枪使了,每天通过我们的邮箱服务器发送了几十万的垃圾营销邮件,而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为他们的邮件在支付费用。

在2019年上半年之前,每次我们发送营销邮件,我都会对营销效果进行详细分析,比如活动期间的输入折扣码的总数量,实际支付的付费用户数,多少新增用户,多少重新购买的用户,收入相关等。当然最基本的数据,比如邮件抵达率,邮件打开率,链接点击率等也会相应的分析和追溯。

在2019年初的时候,我们的很多市场的邮件抵达率有将近90%以上,最低基本也有85%以上,而中国大陆市场的邮件抵达率有所下降,已经在80%左右,甚至会更低。当时我做了一些细致的分析,发现主要被拒的基本QQ邮箱为主,也得知腾讯对邮件发送会有一些限制,而且对每分钟,每小时,每天的邮件发送数量有所限制。当超过这个一定限制的时候,腾讯会相应的暂停对应时间的邮件发送。

本次邮件联系我们的邮件服务商Mailgun,获得的结论与上半年一致。

其实当时已经研究了一些替代方案,包括寻找国内的邮件递送服务商,而且甚至有了相对明确的服务商。不过由于当时的邮件递送率尚可,而且每次发送的邮件总数也还OK,另外需要工程师在额外花时间,因此暂时搁置了一些时候。后来邮件营销的编辑和数据整理交给了另一位同事,我便不再自己追溯和分析这些数据,基本将此事忘却了脑后。

2019年双十一活动,我代同事负责了双十一的营销活动,活动结束便和往常一样做了一些常规的营销数据分析。发现邮件递送率只有30%-40%了,心里凉了半截,这岂不是说明60%-70%的注册用户根本就没法收到我们的营销邮件,营销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2019年双十一效果本身就非常的好,如果邮件抵达率有80%以上,想必今年最重要第一次营销活动,我们会有更好的成绩。

为了对情况更了解,一方面我顺便把2019年4月到2019年11月的所有邮件抵达率进行了统计,同时把我们其他市场,比如巴西,土耳其,日本,韩国,中东,印度等都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只有中国大陆是惨兮兮的30%-40%的,偶尔在50%-60%之间,而其他市场基本维持在80%-90%之间,偶尔甚至更高。基本可以判定这又是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而基于年初的简单调查,基本可以判定还是QQ邮箱的问题。

不过,为了获得技术部门的理解和支持,除了对统计数据上邮件递送率超低让他们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细节性的数据来支持。因此打算做进一步的原因分析,这一查,竟然意外的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图为:2019年11月12日邮件发送失败的其中一个指标:Temporary Fail.

仅2019年11月12日就有将近2百万的邮件递送临时性失败,这极大的超出了营销邮件发送的数据量,且在之后的每小时依然有超过50万封邮件的发送量。

进一步查看很多的被推递的邮件,发现很多邮件是因为定义为SPAM的邮件,而且标题为“验证你的邮箱”或者”Verify you email”。我表示一脸闷逼,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验证邮箱呢?难道是因为活动太成功了,所有有很多新用户注册,从而触发了那么多的验证邮箱邮件?

进一步查看很好多封那些邮件的log,发现基本都含有如下信息:

系统判定为垃圾邮件
邮件标题为:“验证您的电子邮件”

尤其注意的是这个 “to”,极具迷惑性,第一眼扫过都没有认真看,以为是我们的双十一活动标题,然后因为海外邮件服务的原因,可能标题编码变成乱码。

当然已经到了这里了,我便又做了两件事。一个是既然是我们发送了邮件给用户,那用户应该注册了我们的网站,所以我搜索一下这个用户“[email protected]”, 在我们的用户系统里,压根没找到这个人。

系统竟然查无此用户

另一个是,我用此邮箱查看了一下我们的另一个邮件服务系统,Sendwithus,这个系统会记载给用户发送的每一封邮件的详细情况,比如邮件内容,邮件是否抵达,用户是否打开了等等。

所以我们的邮件服务器在给没有在我们网站注册的海量用户发送一个“验证你的邮箱”的邮件”???

当看到这个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

同时,我输入了一下www.vn66.vip这个网址,是一个名为“澳门威尼斯人”的博彩网站!我瞬间变明白了,我们的一个小漏洞被不法分子盯上了。

基本逻辑就是他们在目标网站(比如Cambly网站或者其他网站),注册一个比较迷惑性的用户名,比如涵盖某次活动,另外在里面夹杂一个网址(货微信号)或者其他等他们希望传递的网站或者其他联络信息,并增加一些乱码来看上去像是系统出错的乱码。

同时,因为很多网站(尤其是国外的网站),都是需要验证邮箱,或者更改邮箱的时候重新验证等,所以他们可以用程序自动化去批量不断的注册账号或者更换邮箱(这些邮箱,当然也是网络非法购买来的),从而触发“验证邮箱”的邮件。而很多公司,为了表示针对是某个特定用户的验证,一般都会在邮件里写明”Hello XXX”, 而这个验证邮件里包含用户名字的这个举动,正好是整个漏洞最核心的因素。

当我把意外发现和美国工程师分享的时候,他们不由的发出了“Damn, that’s so smart!”的感慨。我说”Welcome to China”的时候,也偶尔有些感触,希望我说”Welcome to China”的时候 ,不是经常和他们讲解如何解决很多中国特色的问题,虽然这样的行为或许美国或者其他地方也会存在。

当然,工程师说完之后,马上把“验证邮箱”邮件的模板里的用户名去掉了,这样他们发现之后便也不会再有动力继续批量发送邮件给他们的邮件列表了。

其实或许这样简单漏洞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只要有些网站或者服务发送验证邮箱/手机消息里包含了用户名的行为,基本就可以被劫持使用。尤其是很多初创公司,或许是技术能力有限,或者人员资源所限,对这些开始的时候并不是非常完善,很容易沦为他人的工具。

当然,需要应对这样的问题其实也不是很复杂,一个是消除对方发送类似邮件的动力,一个或许增加别人的成本和难度即可。

消除对方的动力,比如发送的邮件或者短信里面,去掉可能存在的名称就好了,对方发再多也无法传递信息,自然就不再和你玩了。

你也可以比如规定一个IP只能注册或者更改邮箱10次甚至1000次,对方就要虚拟很多IP地址或者好多不同的服务器来发起这样的劫持服务,自然成本就高了很多,变得不经济了。

当然,有很多公司有二维码验证,有图片验证等等,也是防止容易机器识别自动验证等,所以下次如果遇到需要你看着图片,多次选择途中有几个汽车,几座桥,几个人这里验证的时候,多一份理解,耐心完成验证。他们正在让网络更干净,以免更多的人被网络垃圾邮件和消息给轰炸了哈

如果你收到奇怪的邮件,某个品牌商给你发送了类似这样的邮件或者短信,或许也别第一时间怒斥该公司,或许他们也是受害者。

比如,我发现这个事情一周多,人还在墨西哥旅行呢,当时挨着两天就收到了以下两个邮件。

估计Bosch Home 和CTN公司的工程师要解决下这个问题了哈!

只是,如果你收到这样的邮件?真的会去加里面的微信获取服务么?

通过这样低劣的手段来营销的服务,你真的敢用么?

Continue Reading

2019在线英文口语用户调研分析报告

在Cambly总部,每半年我们都会邀请全球各地的用户进行一对一的视频访谈。这些用户包含付费用户,流失用户或者从未付费的用户,希望听取用户的直接反馈,能够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有深入的沟通。由于国际增长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基本日常就会常规性接触用户反馈,所以这项每6个月的用户访谈项目更多是工程师或者其他不与用户有经常性直接沟通的部门的人参与。

渐渐的,这一习惯也慢慢的扩散到了不同的市场。日本,韩国,巴西,土耳其,中东等都各自做过当地市场的用户调研和访谈。而在中国市场,我们在半年前也做过一次用户的问卷调查,今年四月我们做了第一次“问卷调查+1对1邀请视频访谈”的项目,希望可以更好的了解用户的画像,对我们产品反馈,对在线英文口语产品的期望等。

最终有1952个用户参与了问卷的调查,我们并对其中30多个人进行了一对一的视频深入访谈。本文摘选了问卷调查的部分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汇总分享,希望对关注在线英文口语的同行有些参考意义;

一,女生比男生更爱学习英文

女性用户远大于男性用户,将近是2:1的比例。

在内容创作和营销,KOL合作以及广告投放等时候,或许可以考虑女性用户更关注的渠道和平台。

二,用户整体高学历,体制外就业仍重视英语能力。

80%以上的用户具有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将近90%的用户集中在19-44岁之间(40%做大学生,50%左右职场人士);

在职场人士当中,有趣的是 政府雇员和国企职员占比最低,合计占比约10%,潜在原因可能是工作中使用英语的场景少,以及对西方文化敏感。

内资、外资职员和自由职业者三者比例均在10%左右,合计占比约30%,说明体制外就业仍重视英语能力。

其中自由职业者有超过10%的比例,或许是大家就业的选择方式也更多元化了。

三,英语在中低收入水平的白领和学生还是非常的重要

学生有托福雅思的出国需求,以及考研亦或者就业等压力,英语是增强竞争优势的必选项。而在将近34%的中低端收入职场人群(收入5K-10K:16.51%,以及10K-20K:17%),或许英语是其职场晋升,以及寻找更好机会的技能,因此也有较大的动力学习英语。

四,英语口语学习者的话题关注相对集中在教育,科技,健康,旅游和商业方面

超过10%比例的关注度的话题为:教育/英语,电子科技,运动/健康,美食/旅游,以及商业/财经。或许在广告投放,KOL合作以及内容营销方面,可以多余这些类别的话题相集合。

五,学习资讯获取渠道相对集中,微信公众号独领风骚

在中国大陆用户的咨询获取渠道来说,微信公众号依然是独领风骚,占据了26.97%的比例,考虑到1952个总用户反馈,有将近50%以上的用户是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学习资讯。考虑到本次问卷调查还有大量的台湾用户的参与,因此实际情况应在有70-80%的用户可能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学习资讯。

知乎和微博以约32%和25%居于第二和第三位。而后起之秀的今日系(今日头条和抖音)在学习资讯获取上面还逊色很多,也是因为产品定位的不同。

而在华人获取学习资讯的海外渠道方面,Youtube和Facebook还是绝对的双足鼎立,其中Youtube更胜一筹,Facebook更多是学习社群方面为主。

六:95%用户愿意付费学习英语

95%的用户愿意付费进行学习,或许在知识付费的大潮流下,大家对学习的付费意愿已经相当之高。但66%的用户不愿意支付高于600/每月的费用,这与问卷样本大多数用户的收入水平向对应。

七:用户学习英文逐渐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

主流趋势是用户逐渐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日常提升/个人爱好占比最高,达34.95%,其次是备考雅思/托福,占比27.47%,再次是职场商务/求职,占比19.73%。

日常提升/个人爱好用户是我们的核心用户,此类用户倾向于长久提升英语水平,更愿意订购季度、年度套餐。因此在平时的促销推广、内容生产中,可以重点挖掘产品“酷、有趣、好玩、有爱”的方面。

备考雅思/托福仍是第二大群体,这类群体更关注“提分、效率”,我们需要持续挖掘平台上优秀的雅思/托福外教,避免用户在挑选外教、约课环节浪费大量时间。

八,用户练习英语时输入多于输出

1/2以上的用户会选择通过背单词/跟读,浏览国内外新闻/论坛网站来提升英语。只有1/10的用户提到会在国内与外国人当面交流。相对来说,在国内与外国人交流的场景依然非常有限,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习惯于开口说英语。

有1/10的用户提到会使用其他英语App,包括开言英语,VoiceTube,Engoo,久趣,百词斩,英语流利说,TED,不背单词,小站托福/雅思,扇贝,VOA常速英语,轻听英语,Luke English Podcast,Talkmate,Pop On,有道词典,BBC Learning English,B站网课,闲鱼网课,每日英语听力,金山词霸,拓词,流利阅读,有道口语大师

九,品牌知名度不再是用户选择产品的最重要考虑因素

价格实惠可接受、纯欧美外教、上课设备与时间灵活是用户主要考虑的最重要3个因素。用户却没有将品牌知名度/口碑纳入前3的考虑范畴(多选题用户都只能选择3个选项)。这届用户总体来说相对实际,并不想为产品因为请明星和打广告而支付品牌的溢价太多。或许诚心打造一款优质的产品,而将巨额品牌营销的费用用在改进产品和服务上,从长久来说更能获得用户的认可。

而科学的教学体系和课后辅导也并没有成为用户的重要选择,这些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让用户的上课体验更好的功能。

极个别用户在其他选项中提到的考虑因素包括:网络稳定,售后服务,界面友善。

十,非付费用户中40%以上的用户依然觉得价格太贵

根据问题卷结果,62.63%参与调研的用户订购过套餐,37.37%未订阅过。而在没有订阅的用户群体总,43.45%的用户认为价格偏高,18.85%的用户一直未下定决心(羞于开口),另有18.56%的用户在等待优惠活动。有8.20%的用户表示不清楚如何使用Cambly,可考虑优化产品使用指南,放在更醒目的位置。

十一,94%的用户愿意继续续费进行学习,用户粘性很高。

尽管在非付费用户群体中,大多用户觉得价格依然很高,但是在付费用户群里中,续费意愿将近94%,做为一款并不便宜的付费产品,用户粘性非常之高。

有35.36%的用户倾向于12个月学习周期,其次有28.93%用户选择3个月,18.71%用户选择1个月。

数据与之前用户选择学习目标相吻合,出于自我提升/爱好目的的用户占大多数,这类用户也倾向于长期练习口语。大部分雅思/托福考生则希望通过1-3月的学习来达到分数目标。

另外只有6.01%的用户不打算继续付费学习,从这个数据来看用户黏性较高。

十二,54%的用户愿意接受一对一的用户访谈

最后感受到了用户慢慢的爱,有将近677位用户(54%)的用户愿意接受一对一的视频访谈,反馈使用产品的感受。

虽然最后,我们只选取了约30位用户进行深入的访谈,但是他们还是给了我们非常多很不错的建议。对我们之后产品改进,内容营销,以及活动促销等方面都多了很多参考意见。

这是第一次用户发问卷调查和访谈,下一次在今年的下半年,或许是一个改进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其中部分问题设置的不是很合理,以及没有区分中国大陆用户和台湾用户的数据。希望下半年的调查和访谈,可以有更多更详实的数据参考吧!

Continue Reading

知识付费和教育产品选择什么工具?小鹅通,短书还是鲸打卡?

最近在选择一个第三方平台,也在知乎上看了很多人的回答和推荐,因此也针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了一些体验和测试。因此反馈的主要是个人的一些体验和感受,仅供大家参考。

由于我们是一个在美国的英语教育产品,有自己的网站和APP,因此选择测试第三方平台的出发点可能会和其他人不是非常一样,所以经过考察,其实最终注册,体验和测试的只有一下4个产品:

小鹅通,鲸打卡,短书和知识圈;

  • 选择第三方产品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选择工具型产品还是平台型产品?

首先了解自己选择第三方产品的目的是什么?是自己的独立流量,希望在自己的网站,APP之外有另一个和学生和粉丝互动的平台?更好的营销手段?但是可能由于技术能力原因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可能自己不能够独立开发这些功能? 还是希望接触第三方的流量,能够引流到自己的产品和平台上?

比如“知识圈”是定位平台型产品,是汇聚了众多的流量,给机构或者老师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如果希望分享流量,而不需要特别突出自己的品牌的,可以考虑选择这类平台型产品。而Cambly口袋英文有自己的独立网站和APP,也有自己的独立流量,希望汇聚流量在自有品牌上面,因此第一时间就排除了类似于“知识圈”这样的平台型产品。当然由于自己最开始对每个产品的定位也不是非常了解,还是注册和登录使用了一下,以下是“知识圈”的后台:

“知识圈”的编辑后台
  • 满足现有功能 VS 未来的扩展性,对比小鹅通,鲸打卡和短书

个人认为,如果最为公司或者机构等选择一个好的第三方产品应该具备以下的几点

– 能够满足当下的需求,可能你目前只有打卡或者营销的需求

– 能够满足你未来潜在的需求,可能你后面会增加额外的需求

– 有一定的API开放接口,如果你使用工具很不错,或许你会考虑和自己产品的深度整合;

– 公司的技术实力能够持续的改进产品,以为希望选择的产品能够陪伴你足够长的时间;

这些也是我在选择的时候重点考察的,因为目前我可能只希望有些打卡或者简单营销的功能,但是或许不久你希望能够直接在上面进行一些面向用户的公开直播或者问答等环节,而不需要寻找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网站和APP,也有足够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储备(只可惜他们都不会说中文,所以短期我只能考虑选择第三方的产品解决短期需求),最后选择公司的技术实力会影响产品的稳定性(是不是会进场奔溃?很多bug?),以及应对市场需求新功能推出的速度等,这些都很重要,因为选择一个第三方产品,你最不想看到的结果就是用了一会之后发现不行,你需要搬家。

针对这些情况,以及价格等,我简要分享下自己的一些试用感受。

小鹅通

知道小鹅通是大约是2年多前,一个斯坦福MBA毕业的朋友回国创业,我看他们的分享页面和小程序还挺美观的,但是我知道他没有技术背景,创业团队也没有技术背景,和他聊了一下以及看他们的公众号页面发现原来是一个教小鹅通的公司提供的第三方服务。当时也没有做过多的研究,但是留有影响,而且也听说是腾讯系的产品,估计才会有“鹅”吧?所以这次就第一反应选择之一;

小鹅通给我的感觉是:功能齐全,技术实力,相对属于产品和技术范的产品

用户自己注册就可以体验7天,可以体验绝大部分的功能,即使不能体验的,也非常详情的用图示说明了功能以及如何造作等,对一向崇尚自己研究体会各种功能,没必要不想和销售打交道的人来说,非常的棒!

分享一些后台页面如下:

其实小鹅通应该开始并不是专注于教育领域的,更多的是一个通用性的产品,但其实从他们网页以及后台可以看到,其实最近应该加重了教育领域工具的开发,新增了很多的功能,是个意外惊喜。

后台该有的功能我都挨个测试了一遍,总体来说,非常的顺畅。

唯一的难以决定的可能就是 价格相对较高,很多功能也额外收费等

小鹅通测试版的后台,直接注册就可以体验
似乎该有的营销手段和功能都有
虽然不专注于教育,但是教育相关的功能其实都有
价格透明,有些折扣,但是明显贵与其他产品

鲸打卡

之前其实并不太知道,由于从事在线教育行业,确实也加了挺多同行的微信,南面看到同行之间的分享,因此才偶尔看到了这个产品。而且清晰记得当时在机场上飞机前,看了他们公众号的分享功能,觉得特别棒,似乎可以满足我们很多的需求,而且也是专注于在线教育的机构的产品,因此其实第一好感度挺不错的!

因此其实当时排除掉 知识圈和短书之后,留下的 小鹅通和鲸打卡是倾向于鲸打卡的,但实际情况是似乎有点令我失望,可能是之前期望太高的缘故,主要几点:

  • 无法自助体验:我在网站上根本无法自己体验,非要联系他们才可以。所以我这么急性子的人,当然马上加了网站上的两个微信,以及留言区留言加上自己的电话和微信,并且备注我在美国,因此希望添加微信,而不要打电话给我,我可能接不到国内的电话。

有意思的是,之后3天,我加的两个微信没有一个通过我的好友申请(如果不服务了,至少更换一下网页端微信服务人员的二维码吧?),其次我的留言似乎没有卵用,我还是接到了国内的电话(幸好那会晚上我还没睡觉刚好在开会),而且并不知道我留言加为微信的事情,需要我口头告诉我的微信。这个第一印象堪称:灾难现场。但是本着我其实更看重产品的角度,其实这些我也并不是非常的在意。

  • 功能体验不完整:当然,我还是非常热切的希望体验完整的产品功能的,毕竟我还是很希望鲸打卡满足我对产品的期待。但是服务人员让我绑定了一个小程序之后,然后让我登录网页版测试,说给我开通了开通课程的功能。登录之后,我以为我是在梦游,这就是让我体验的功能么?我跳动的心差点想休息。

服务小姐姐说,账号有两种角色,超级管理员和子管理员,超管有所有权限包括系统设置,小程序首页,所有数据留存,授权管理员等,给我绑定的是子管理员的后台,去创建课程,添加内容,管理学员,分享传播都是可以去设置的。但是我其实很明确说明需要体验所有功能呢个,她说鲸打卡给每个机构做的都是品牌定制的,所以没有这种完整的测试后台。但是还是发了一个后台给我看;

坦白说,我还是不满意的。因为这和小鹅通和短书的功能后台差别太大了!~ 这是我期盼的鲸打卡么?当然我其实不是怪服务人员,毕竟这是产品的事情。但是坦白说,我确实对产品还是比较失望的,对比上面的小鹅通和下面的短书,大多数人都会用脚投票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的。

但坦白说,我觉得相比于服务小姐姐说的没有这样的完整测试后台,我更愿意选择相信,他们的完整测试后台有可能经不住和小鹅通以及短书的对比,一旦用户完整体验和测试,基本会选择放弃。

但作为专注于教育领域的工具产品,我觉得鲸打开的路还有很长要走。不过听说他们最近又融资了,希望工程师们继续打造和完善产品吧。

  • 价格不透明:小鹅通和短书价格都很透明,不同的版本都明确了价格和对应的功能,我很喜欢这种信息模式,让用户自己去体验和决定什么适合自己。但是鲸打卡是没有透明的价格的,而且也基于功能并不是这么完善的基础上,坦白说印象也不是很好。或许他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功能体系对应的产品价格分层;
  • 案例基本过期:鲸打卡在网页端列出来很多教育行业的同行选择了鲸打卡,机智如我也差点掉进去了。这么多教育界同行都在使用的产品,我们也是教育行业,应该很适合才对对嘛?大家都用脚选择了鲸打卡,质量应该有保障吧!但是我个人感觉这个PR功能远远大于实际功能。

首先大家都是教育界同仁,在国内参加各种教育峰会等,还是都会卖个人情,算是对同行的支持,我觉得无可厚非,何况只是在网站放下Logo或者简单测试一下。但是我选择产品或者测试是非常的细致,我会把公布在网站山的案例对应的二维码,挨个去看这些公司用鲸打卡(包括小鹅通和短书也是一样)创建的网页或者小程序长啥样,活跃度如何等等。

很遗憾,绝大部分的案例都是烂尾楼,几乎只是创建了一个打卡或者或者一个内容课程(更佐证了可能是测试了改功能而已),有些已经失效了,有些几乎没有任何在使用的迹象。个人感觉选择产品在读受创,我找不到我应该选择鲸打卡的了理由。

我个人感觉鲸打卡的技术团队和储备应该不是很足,很多功能还不够完善,需要开发。而且成熟的案例应该没几个。只是赚取了热闹而已。

短书

此前我是不知道短书的,只是在本轮寻找和测试产品的时候在知乎搜到的,其实总体感觉还是非常的不错,尤其在鲸打卡(不好意思,我又怼了),的对比之下。

  • 功能相对完整,后台操作简洁

和小鹅通类似,我自己可以注册和登录以及体验测试版的功能,我觉得和小鹅通在功能上非常的类似,几乎可以对标来比较每项功能。或许算是低配版的小鹅通,但是名字似乎更接近教育领域哈。

观看下后台呗,也有1周的体验时间,该有的教育,营销等功能也基本都有。价格相对小鹅通,更加的有吸引力!坦白说,没有挑选出特别缺点的地方。

如果非要说缺点,有可能在针对教育内容的测试等方面会相比小鹅通弱一些,更多的适合知识付费和内容的营销而用。

但如果是更希望性价比以及对复杂功能没有特别在意的,短书应该还是个不错的选择。

综上个人体验所述,我会更倾向于在小鹅通和短书之间选择,暂时不会选择鲸打卡。如果对于预算不是很在意的,我会更推荐小鹅通,技术实力应该更强,后劲应该会更足。如果希望节约支出,尤其是个人或者小机构,那短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免责申明:在文中,由于个人的体验,对鲸打卡相对反馈不是很积极,也有些吐槽。但其实还是很希望能能够在教育领域鲸打卡能够更好的提供产品。如鲸打卡同仁看到,请勿喷。

Continue Reading

创业路上 前进一小步

2019.4.1号 我们搬进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办公空间,位于SOMA市中心。隔壁楼是Wework的一个办公空间,还有LinkedIn等也是毗邻一条街。

虽然加入Cambly这三年基本都在2nd St & Howard St 交叉口附近轮换,从地理上来说几乎没有差别。此前两个都是共享办公空间,其实也都非常的赞!不过有属于我们自己独立的办公空间,也算是我们努力路上前进了一小步了。

从Kevin家的厨房,到别人办公空间的灰暗地下室,以及轮换的不同的共享空间,终于在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后,我们有了一个不错的阶段性的进步。

不过,我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新的办公室吧

搬家后第一天,4.2号,我还是去了旧的办公室,进了到了电梯前,才醒悟,原来版新地方了。

搬家后第二天,4.2号,我又去来了旧搬公司,不过这次是拐进了小路,走了一半发现,咦,我怎么又在这里呢

每天在路上会想很多,想着想着,我就会走错路。

Continue Reading

出国留学的时候做什么选择才能不后悔?

自从出国留学后,很多人开始向我咨询留学相关的问题,去哪个城市,选哪些学校,学什么专业,英语分数是否够等。坦白说,这个问题虽然因人而异,但今天我想结合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从这四个角度来分享下自己的看法:

一,城市

市是你的舞台,尽可能选一个大舞城

遇到过很多朋友,到美国后才哀叹自己当初很大的失误是选错了城市。不管当初是因为校友活动,招生官宣讲,专业偏好,还是学校排名等而选择了一个学校,只有到你真正搬到美国,住上几个月之后你才会感受到那种不同城市之间巨大的落差。而这种巨大的差异性,从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到实习工作都会一步步渗透,让你感受到因为城市地点而产生的差异。

我出身在浙江的小山村,初中考去了县城的私立中学,大学努力到了上海,工作几年后又来美国留学。每一次重大的变化和选择,我都会把城市做为我最重要的考量指标,城市很多时候就是资源的代名词,尤其在中国。就我个人从小山村到创业圣地硅谷的个人经验来说,我太理解一个城市和其所附带的资源带给我个人命运的重大影响了。

记得在硅谷一次华人MBA活动上,几百个人参加,主持人说了一句话:不管你们之前在美国哪里上学,最终都会来到这里。

所以如果可能,请尽可能选择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这样的大城市吧,除非有一个顶尖的名校诱惑你!

一个大城市在你学习工作后给你带来的机会和巨大的资源是远远超过你能想象的。如果金融和艺术就选纽约,科技和创业选择硅谷,娱乐和游戏选择洛杉矶,尽量靠近你未来工作和生活资源集中的地方,因为命运最终很可能还是会把你推向那里。

二,学校

充分利用学校带给你的资源

如果选定了城市范围,尽可能选择那些城市里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大学往往在当地聚集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强大的校友网络,美国是一个非常注重校友网络的地方。

比如在UCLA的时候,作为安德森商学院创业协会的总监,我在学校时一直负责商学院和学校知识产权办公室对接,帮助那些希望创业的商学院学生和知识产权教授沟通和交流。而我一个MBA学长就是在商学院期间将其关于快速扫描大脑损伤的神经科学领域的部分知识产权进行了商业化,在学校期间就创立自己的公司Neural Analytics,至今融资超过五千万美金。

学长创业故事链接: http://www.anderson.ucla.edu/assets-digital/the-centennial-issue/fostering-collaboration

校友资源则是你在考虑学校选择时最不应该忽视的一点。

在美国找工作和中国很不一样,美国公司非常重视内部推荐,可以说强有力的内部推荐几乎是你拿到面试最好的敲门砖。校友一般也都希望公司能够招募更多自己学校的毕业生,都比较热心的帮忙。不管是实习还是全职工作,如果你能够邀请公司的校友尤其是重要的校友推荐你,你已经比其他人都领先了一步。

就我个人来说,在毕业求职阶段,我记不清通过LinkedIn和学校数据库联系了多少校友,绝大部分校友都愿意帮助我提交简历,很多他们都通过电话帮助我更好地了解申请职位和部门的具体情况,甚至介绍给招聘经理,有些在咖啡馆聊天,也有一些邀请我去他们公司参观。

在美国,学生和学校的连接并不会因为毕业就中断。美国学校崇尚体育精神和热衷举办各种体育联赛,你会看到即使毕业几十年的人,也会关注学校的球队和比赛,一到重要比赛会赶去现场加油。

大学对你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标签这么简单。因此,如果要留学,尽量选择一所综合实力强大,资源丰富,校友网络紧密互助的学校吧!

三,专业

兴趣导向还是工作导向,请想清楚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在选专业的时候终于没有性别之分了。留学的时候其实专业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的专业就业情况有着天壤之别,有时候甚至决定了你是否能够顺利留美工作

如果你的目标是比较现实的能够留在美国工作,那就尽可能提前了解一下中国留学生留美工作的主要专业和就业领域是什么。

我这么说并不是推荐所有人都去追逐那些热门专业和工作,毕竟这个社会人人各有分工,这个世界当然需要音乐艺术影视社会人文学科等各方面人才,而且他们之中也不乏成功人士。

只是落实到具体个人来说,如果留学目标是毕业留美工作、拿绿卡等,那选择一个比较容易好找工作的专业无可厚非。

在美国科技为本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依旧如日中天,如果你刚好个人也感兴趣,那选择计算机或者数据分析相关的专业几乎是最好找工作的,尤其是在硅谷。

我一个复旦本科同学,硕士留学法国,后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在上海拿着收入不菲的工作。后由于家庭原因移居硅谷,如此雄厚的背景依然很难找工作,因此她在业余时间报名计算机编程课程。MBA的一个学妹毕业后找产品经理和市场相关的工作,也是举步艰难,于是曲线救国报名了计算机编程课程而成功入职了Pinterest成为一名工程师。所幸的是,她们都是学习能力非常强的人,在几个月的学习之后就可以华丽的转身。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选择计算机,你也可以选择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或者分子生物等其他学科,只是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不妨把目光放的长远一点,考虑下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毕竟留学不菲,这笔投资既是你父母所出,你也应该考虑下合理的投资回报比。如果你留学不单单是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是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亦或有其他打算,我也十二分为你高兴,坚持自我和追逐梦想的勇气实属难能可贵,也祝愿你在属于你的领域有别样的精彩!

四,英语

我知道英语重要,但不知道竟然如此重要

如果说我留学前有一个重大的误解,那一定是英语。我一直知道英语很重要,但不曾料到,它比我想象的还要重要。

初一才开始学习英语的我,从小到大英语都不是我的强项。高考前,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还不错的记忆力,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我的英语勉强达到不错的成绩。到大学我就已经深刻的体会到了与大城市里同学的巨大差距,那流利的口语和地道的发音即使我大学四年努力补拙也依然望尘莫及,而这种差距在本科毕业找工作的时候更加凸显。

投行咨询快消等外企对英语有很高要求的工作,我都几乎挂在了英语面试环节。虽然此后5年一直在世界500强工作,但工作和生活中几乎也用不到英文,也逐渐遗忘了英语的重要性。

出国留学前,我也是和绝大部分人一样,努力准备考试,希望有一个不错的成绩能够让自己申请到更好的学校。英语成绩在那时的我看来,只是自己用来申请学校的一个加分项而已。然而“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英语成绩和英语能力压根就是两回事,没有在出国前好好提高英语能力的我,很快在美国就被啪啪打脸了。

上课的时候等我心里想好了如何回答,其他同学早已举手流利回答了教授的提问;小组讨论的时候,由于我表达不流畅,我认为真知灼见的想法也会被team member忽视,因为我无法让他们理解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小组分工,我只能做简单的幕后支持,上台演讲陈述方案的总是那些英文口若悬河的同学;酒吧聚会,同学们在和我简单寒暄之后就转身和其他人交谈了;课前阅读课后作业,别人花2个小时我可能要花5-6个小时;曾经自诩学习和社交能力突出的我,突然在陌生的环境里感觉被打回了原形,而我也不得不为自己曾经没有学好英语而买单。

英语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是沟通和交流的技能,更是了解另一个文化的入口。

当你无法掌握这门技能的时候,你的能力和才华都会在沟通障碍下大打折扣。

你以为新世界的大门向你打开了,但是或许你可能只在大厅徘徊,而无法真的走到新世界里面探险,而新世界里有无穷的房间,每个房间都五彩斑斓待你发现。

所以如果可能,请务必在出国前把英语学好,尤其口语表达能力。

结缘 Cambly

因此,当机缘巧合的接触到Cambly的时候,我毅然的从当时的移动支付公司离职,加入了这家低调的硅谷教育科技公司。从个人的成长经验中,我深刻理解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交流环境,非常需要Cambly这样的产品。

创始人Sameer和Kevin之前都是Google的工程师也都是语言学习的爱好者,他们创建Cambly希望给全球的英语学习者提供平价又方便的英语学习平台,让全世界的学生7*24小时可以随时随地跟母语者学习英语。

结合他们此前Google工作经历以及创业项目的语音视频技术积累,如今Cambly已经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百万的学生在Cambly学习英语。

不同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中,英语老师来主导英语教学过程, 按照既定的课程让学生逐步学习英语,Cambly最为强调突出语言在交流中的实际应用,因此特别突出“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英语学习的主动权最大化的交给了学生自己,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学习兴趣需来安排和老师的学习,摆脱了传统英语学习枯燥和千篇一律的学习方式,真正落实了寓教于乐的理念。

另一点很大不同的是老师,Cambly的英语老师背景各异,犹如一个新世界的宝藏。除了旅居在全世界教授英语的专业英语老师外,Cambly还有来自各行各业的热衷于英语教学native speaker。我曾今采访过一个英语老师,她是环球旅行的音乐家,回到法国小农场家里的时候就给Cambly学生上课; 也遇到过一位神奇的老师,他是宋美龄晚年在纽约的医生,让我感觉有些历史和现实交错的感觉;也和飞行员,作家,演员,大学教授等上过课,每一个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Cambly为什么区别于其他的在线英语产品。

用了Cambly,你会上瘾!

在我看来, 中国学生在阅读和听力能力普遍比较强,但是相比之下,英语口语却是怎么都突破不了的难关, 这也和我们平时有更多机会进行输入项的练习,而很少有机会进行大量的口语输出的练习有关系。

但其实,英语最重要的部分恰恰就是口语,而练好口语的关键就在于“说”,“敢说”。只有敢说了,才是真正学会了如何应用这门语言,所以今天我真诚希望跟大家推荐一下我们Cambly这个产品。

Continue Reading

没有问题其实比有问题更麻烦

以前觉得当上级问,有没有问题的时候,回答没有问题,应该是让他能够安心的。虽然偶尔看到对方有些欲言又止的样子,总觉得有些话没有说,却并不明白为什么.

如今当很多次别人对我说,没有问题,却实际上我心中依然有很多迷惑的时候,我才明白,其实没有问题其实比有问题更让人担忧.

当我知道一个项目有问题有困难的时候,我反倒会安心,我们可以分析并寻找方式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能感到项目在事情在有实质性的前进。但是当别人和我说,没有问题。而我自己分明感觉有些疑问的时候,这样的回答让我却非常的不安心。而如果这些不安心或者这些没有问题的回答在后面又出现问题的时候,会让人对对方丧失原本已有的一些信任度. 会有质疑对方的判断。

回答没有问题,其实相当于没有回答问题. 因为我依然不知道具体情况是如何。

我觉得对我来说比较让我安心的答案是:我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或者将会遇到什么问题,但是我们大概会如何解决以及需要多久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解决,我们该如何应对.

一句笼统的没有问题,原来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看,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Continue Reading

从简单处着手

 

来后,见过挺多人,也聊过不少人。

有赞同,有反对,但都鼓励为主.

有时候想想心中纵有万千想法

如果不付诸实施,那也只是空言自欺

从想法到落地 虽鸿沟巨大

倘若从不纵深一跳去填补

你也永远不知道  如果之后的故事

Continue Reading

Last Day

今天是在HP实习的最后一天,早上早起和老板去了公司附近的Hobee吃早餐。一个多星期没有见他了,见面就聊了聊篮球,旅行,当然重点还是关于以后的职业规划等. 还是和两三周前和我说的差不多,会给我设置一个职位,但是具体的职位如何以及岗位的责任等需要和Frank在继续沟通确认下,让我自己Draft好JD. 虽然之前早就又说过,但是当明确告诉我会给我return offer的时候还是挺开心的,回到办公室开心了好一整子。

在HP的最后一周其实也没有特别认真的干活,因为项目基本已经结束,我也已经present 给领导层过,后续的细碎的事情站用不了太多时间。很多时候我还是会自己在思考以后的发展等。以及由于预期到自己会拿到return offer有时便会考虑第二年的规划。MBA的学习还有最后一年,希望自己能够更好的利用这最宝贵的一年。一年级的时候其实有些恍恍惚惚,而且确认浪费了很多时间在个人情感问题的纠结上。二年级没有这些方面的困恼,或许可以更专注的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更多的和同学多social下,多认识下那些没有怎么接触的同学,或许还能认真的上基本不错的课,当然也少不了旅行的计划。一下子写的有有些贪心. 不过对二年级还是挺憧憬的,毕竟或许是最后一年留在学校了!而且基本也没有找工作的担忧,应该会生活的更精彩吧!

回到这次实习的经历,总结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老板和团队很重要.  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我非常喜欢我老板以及团队,很明显能够感受到他在团队里的号召力和在部门受欢迎程度。关键他人还非常的nice也比较会积极的看待事情,会鼓励人以及放手让人做事情,在这样的老板手下工作会更自在些,如果有想法也更有发挥余地. 所以选择工作,选个好的上司和团队挺重要. 而我以前却不是这么认为,我以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新的环境新的公司去锻炼磨砺,而两次拒绝过之前老板的相邀。虽然这一次还是他顶的我. 当然公司也挺重要,但是相对于公司,我更偏向于选择老板和小团队.

二,努力工作很重要,但是更要聪明的工作. 聪明不是说耍小聪明,而是选择一些能够展现你工作内容而且领导还在意的一些方面. 如果很努力的工作,但是结果不可展示或者很难展示,在一个组织里也很难。平心而论,我觉得自己不是实习生团队里最努力的那个,很多事情其实我没有花很多的时间去做,在10周的时间里其实我可以做的更多,但是我选择了其中某一个小的地方,比如中国渠道的分析做了很多很细致的工作,数据收集,验证以及分析,展示和建议。虽然只有几张slides,但是业务的人应该能够知道后面做了挺多的简单却也辛苦的准备. 而结果是非常的可视化的. 另一点便是你的工作中如果能够融合你个人独特的背景经历和理解而又别人如法取代的价值部分,你就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让别人比较眼前一亮的东西.

三,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 如果不抓住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尤其是给领导层看到,你很难让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和价值的地方.  这次给领导层谈话的过程中,其实是每个人2-3分钟谈一谈自己的项目,做的什么,以及感受等,当然也可以用PPT. 我便将自己做的最得意的一部分演示和讲解了一番,在领导们的鼓励下,我还严重超时演示了。可是事实证明这些能抓住他们眼球,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那天GM经过办公室还专门回头来和我表扬了几句,隔天又收到Dan的邮件Frank对presentation很满意,然后问我的big life plan要如何,甚至在邮件中直接问我有没有兴趣回来工作神马. 而这一些,我想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我在一个何时的场合展示了一些他们敢兴趣的东西. 而其他我做的东西他们都不知道。

四,融入团队环境. 作为一个国际学生来说,公司很多时候再实习的期间不见得真的是考虑那么多你能做什么的问题。因为两个月时间确实可以做很多事情,但是其实也限制了你能够做的跨度和深度。而更多时候自己要努力展现的是能够融入并适应团队的氛围。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应该还是做的不错。我不能说在工作上的融合度有多少,因为实习期间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工作上的互相间的交流和融入,当然是由于我项目的特殊性。很多时候也是我自己主动的请教他们一些问题等. 但是我还是能够很愉快的和他们融合在一起,并且尽量让团队里的更多的人喜欢你,喜欢和你说话和聊天和你共处. 所以其实我也花了挺多时间去和他们交流。刚到的前两三周,我几乎每天都约几个不同的人聊天和请教,电话也好,面谈也罢,虽然很多都是一次性的交流,但是对于刚到团队的新人来说,就当报个到也是未必不好的事情. 我很高兴自己能够这么做. 虽然不见得他们对自己真的会帮上什么忙,但是在一个公司工作就是要更可能多的接触不同的人,主动友好的去与他人建立联系.

总之,这个暑期实习还是挺愉快地! 可以经常打打篮球,健健身,和朋友聚聚,生活的非常健康. 另一方面,从长远来说,对于自己的规划似乎又更清晰了一些,也知道了自己应该怎么去努力!

今天站在窗口的时候就想,其实有时候感觉自己还是很幸福很受上天的眷顾。很多事情只要自己想了,认真去做了,大多都是可以实现的. 所以还是要敢想,然后勇敢的去做,不问结局!

生活会越来越美好的!Go Monster!

Continue Reading
1 2 3 6